第二百零二章 复杂局势(1/1)

对地方影响力巨大的佛教实力选择城服,古格地区最后的不安定因素也算是解决了。阿尼巴桑自己都没想到,只是一个月的事件,古格就完全换了个样子。“赵统领,这一切说实话,超出我的想象。”“我知道,我们肯定能成。”“我们有经验丰富的官员和治安人员,有足够的武力,有先进的理念。”“就连到了这里怎么处理各项事务,都有完善周密的计划。”“按照原本的计划,一个月时间完成。”阿尼巴桑说着笑了。“可现实中,计划哪里赶的上变化,计划一个月能做完,要是遇到些问题,古格国三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法稳定下来。”“我低估了老百姓对好日子的渴望,也低估了所谓传统势力的强大。”“那些传统势力,真给他刨开了,把他最脆弱的一面露出来,其实不堪一击。”被称为赵统领的,是这次行动军事方面的总负责人。三年前,长白山诱女真人聚集,然后一战定金国残党的,就是这位被称为赵统领的赵诚。不过那时节赵诚还是队将,如今已经是前途大好的统领了。考虑到这次在高原行动,可能会遇到复杂情况,才让赵诚来总领这次的行动。特战部队那两都一百人,来自高原边境的三营九百人,都归他负责。这次行动专门调赵诚来,大家心里也都有数,看来是之前长白山那次表现的好,有提拔的意思。只要这次行动不出疏漏,回去这个统领就要变成统制官了。赵诚听了阿尼巴桑的话,点了点头。“中原的百姓,高原的百姓,又什么不同?”“只是我们有叶国师罢了。”“上司那边料敌从宽,一个月的时间,各项考虑都算进去了。”阿尼巴桑笑道。“是啊,大势压下来,那些鸡零狗碎的事又怎么能挡得住。”“不过,我们这里倒是顺利,不知道其余地方怎么样了。”赵诚面色一肃。“现在只能等了。”就在古格这边和平演化的同时,高原上已经掀起一场巨大的变局。除了古格作为试点,以较为和平的方式,直接纳入新汉的体系之下,别的地方还是起了刀兵。来自新汉和高原边境的三个千人队,分三个方向挺近高原。新汉没有那么多的人手,在每个地方都像古格国那样安排。为了快速平定高原乱局,这三千人,分为三路,直接向高原各部动手。摆在高原各部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。要么臣服,保有一定的自治能力,做傀儡国一般的存在。要么被新汉军直接打崩,然后扶持一个傀儡出来。以新汉军的武力,对付高原各部自然没有问题。这些高原和新汉边境的新汉军,平时本就要针对高原气候训练,而且使用的武器也是枪,相比于冷兵器省力的多。即便还无法完全适应高原的环境,战斗力也基本算是全满了。

唯一的问题是,高原的情况太复杂了。高原的复杂,不光在地形上,还在人上。地形的复杂自不用说,从南到北,气候环境差异巨大。西南有丛林,湿润温和,往上走一些又是连绵的雪山,中部和边缘地区也有各自的问题。有的地方怪石嶙峋,有的地方是草滩子,有的地方是丘陵。总的来说,高原之上是一片平原,可其中各式复杂的地形数不胜数。高海拔本来已经给行军带来了不便,漫长且复杂的补给线更是拖延了作战的效率。除了这些地理上的问题,高原的局势也是一个麻烦。自吐蕃国分崩离析已经有数百年。曾经盛极一时的吐蕃,此时一个乱成了一锅粥。刚分列时,两位吐蕃的皇子,占据了东西,之后又继续分裂。高原西面,古格在中,南北还有两国,算是同一个皇子的后代,有些渊源。而高原其余地区,就彻底乱了。一开始七个势力割据,到后来割据的势力甚至吐蕃人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。新汉军要面对的,不是强敌,而是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的割据实力。这些割据实力,大一些的,占几个城,占大片的地,新汉那边有记录。可那些小一些的,可能就一个部落,就几十几百人。这种小部落,在高原长时间的混乱下,也独立了,谁的也不听。新汉军除了那些大的高原势力要处理,这些小势力,也要尽量清理,不然以后全是隐患。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局面,三个千人队,只是大概划分了各自的区域,然后在各自的区域镇压吐蕃各部。这些千人队的具体动向,也无法琢磨。今天从当地人那里知道点情报往东走,再有发现了可能又要往西。这种情况下,吐蕃的具体情况,想要传出来,会有很大的延迟,往往要等千人队出征数日,回据点修整的时候,再整合情报发出去。三支千人队和去古格的队伍是同时出发的,古格的情况已经很清楚了,可其余地方的情报,还停留在十几天前。因为局势的复杂,古格这边和后方都无法判断情况。“若是论武力,这次出动的三支千人队,自然是没有问题的。”“就是怕吐蕃诸部借着熟悉地形,绕着我们的队伍打游击。”“战马上不了高原,单靠两条腿,我们的人跑不过当地人。”赵诚也比较担心其余地方的情况。阿尼巴桑耸了耸肩。“我们再怎么想都没用。”“如果其余地方顺利,我们就按照原计划,从古格开始,将这里的制度向外扩散。”“以傀儡的方式控制只是权宜之计,终究还是要让新汉的秩序笼罩整个高原的。”“如果其余地方不顺利,我们也要坚定的推出去,从周边势力开始,一步步扩散到整个高原。”“只是,要承担些风险。”“不怕他们和我们正面作战,就怕那些人针对我们的官府人员。”赵诚肃然的点了点头。“必须要小心,即便其余地方进展顺利,也要小心那些人阴奉阳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