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更高明。
他想了想,如果真到那地步,他大概会珍惜时间安排朝中和家中,追查凶手倒是次一等事。
对方也算将他琢磨清楚了。
“此事,小叔父想如何处置?”荀攸问。
案情已清楚,人证物证俱在,涉案人员也被写在一张纸上,现在这张纸就放在荀柔面前。
他草草扫过,大多身份都不高,但牵连却很广,多数人都有个曾经显赫的姓氏。
“难怪,你要留三千兵卒。”非得一瞬间扑灭,才好避免牵连。
否则姻亲故旧上来,一下子长安城就要慌乱了。
荀攸轻轻摇头,指向第二排,“只是为防万一。”
孔桂。
比起前面,他的官不算大,但是侍中。
“万不至于此!”荀彧急道。
荀攸却只看荀柔,“若是天子意,叔父可想过之后?处置孔氏一个,不难。”
一瞬间,荀柔感到自己的心,猛然一跳。
风云变色
玄武门。
荀柔嘴唇轻动,默念了一个词,然后飞快摇头。
孔桂哪能算李建成、李元吉,天子难道是李渊,这未免可笑。
此事确实可虑,在于是否有天子意思在其中。
所谓论迹不论心,然而事实往往连迹也难辨。
孔桂是“常与上俱卧”的,私房话怎么也不可能都探听明白。
所以天子是授意,默认,知情,或察觉?
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。
公达让他准备的三千兵,竟不是为了控制长安城,而是为长安宫。
荀柔下意识看向堂兄荀彧。
所以,堂兄当初那句话……
端正持重的荀令君眉心紧蹙,“含光,千万保重天子,以大局为重。”
灯火摇曳,荀柔眉心一跳。
一种突如其来的灵感直觉,如闪电劈下荀彧对汉室,似乎也非绝对的忠诚。
然而,天下大局……
现在自然是保重天子,可将来呢……所谓天下民心,不过是他已经看明白的东西……赵匡胤一夕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是否也可以算为大局,民心所向?
荀彧自己未必意识到此。
或许,是他自己先下了定论,竟觉得堂兄过去很多言语,似乎都变得微妙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