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没呢。”
旁边李迪说道:“江浙路一直在关注这件事情,星岛和对马岛我大宋的海军基地也一直没有传回来远洋船队的消息。”
“快两年了,正常来说,如果只是从江浙去南美打个来回的话,两万多公里,哪怕每天只航行个二百公里,最多半年的时间应该也就差不多了。”
赵骏沉吟着说道:“即便他们需要带的东西很多,或者要等一些季节才能收获当地的作物,但不应该去那么久啊。”
“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事情。”
宋绶道:“也许是风暴,也许是结冰,也许是当地碰到了敌人,谁又说得准呢?”
“唉。”
赵骏摇摇头。
船队其实是去年年初出发的,前面处理将门勋贵的时候,是寄希望于让他们也参与其中,所以积极筹备。
没想到勋贵们不识趣,最后闹到死了那么多人的地步。
现在从去年年初到现在,已经一年零八个月,差不多快两年了,虽然第一次花了四年多,但有了经验之后应该更快了才是,这船队是乌龟在爬吗?
不过就在赵骏感叹于船队速度慢的时候,外面忽然进来一名吏员,说道:“报,两浙路急文。”
“哦?出什么事了?”
众人顿时看过去,难道是两浙路的地主们把事情闹得更大了?
吏员道:“远洋船队回来了。”
“哦,到哪了?”
“已经到对马岛,不日就将返航至通州。”
“好!”
刹那间。
赵骏原本提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。
他扭过头看向众人,笑着说道:“说曹操曹操到,看来,两浙路的地主们有事做了。”
除了可以忽悠他们下海或者经商以外,还可以把他们手下的人掏空。
船队回来带来了橡胶,橡胶种植需要生长周期,可出发前赵骏叮嘱过,让船队带一批成品橡胶回来。
这样就能先行建造一批蒸汽机,然后开始修铁路。
修铁路和大基建要人。
等地主们手底下的人都被官府抢光之后,恐怕就已经不止是闹着反抗摊丁入亩,而是看着无人耕作的土地,欲哭无泪了。
到了那个时候,卖不卖地,就已经不是他们说了算,而是朝廷说了算!
它比金银更值钱!
大宋庆历六年,公元1046年。
此时距离历史上黄河改道还有两年,距离赵骏穿越到大宋,已有十年时间。
这十年时间大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最典型的就是民间百姓的生存状况比以前好了许多,谈不上穿暖,却勉强能吃饱饭,不至于大规模饿死。
其次是官员腐败降低率、治安情况、教育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都有显著提升。
最后就是科学体系和科技发展完善也效果明显。
像这些年来由于朝廷鼓励发明创造,在农具方面有智慧的百姓就发明了高效率的榨油机,可以用于榨豆、花生、葵花籽、菜籽等油,还能产出油饼。
其余用于脱谷壳的打风车,用于军事的连珠铳,用于看得更远的望远镜也都纷纷出现,甚至还有个逆天的大神,发明了自行车。
它的样式跟后世自行车基本一致,由于钢铁产量提升,所以用的是钢架打造,铁链连接。坐垫用的是绵垫,轮胎用的是木头……那人也打造了一副皮毛缝制的轮胎,可惜被碎石头刺破了。
只是古代发明自行车容易,量产却很难。用木制轮胎,管你坐垫是棉花还是海绵,就算是换一床棉被上去,该颠还是得颠,除非屁股不要了,否则也没人生产这玩意儿。
所以虽然很有新意的发明创造不少,可受限于这个时代,有不少东西只能说未来有用,但现在却没什么用,只能静等将来才有它们大展拳脚的时期。
而民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,武安钢铁厂作为大宋第一家钢铁厂,培养出了大量技术娴熟的钢铁工人和技术骨干。
随着大宋全面开放钢铁厂建造,各路也不甘落后,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国营钢铁厂,在自己本路选择钢铁和煤炭产量较近的区域,建造厂房,从武安钢铁厂招揽工人,正式开始钢铁冶炼。
除此之外,各路按照朝廷的意思,纷纷从民间雇佣百姓,修葺道路,修缮河渠,兴建各种水利设施。
一时间全国各地都处于一片热火朝天之中。
庆历六年十一月,汴梁市场上的粮价有所回暖,从年初的二百文一石,涨到了二百八十文一石,颇有点物价飙升的意思。
原因很简单,二月份政制院发布今年新政,各路各州各县就开始在本地招收民夫搞大基础建设。
结果就造成耕地的人少了,从官府那拿工钱干活的工人多了。粮食产出变少,而官府又发钱,让市场上的钱变多,自然就会顺理成章让粮价涨上一些。
之所以没有飙升,是因为官府本来就平常年月存储粮食,各路都有大量的常平仓库,由本地的提举常平司管理。
如果市场上的粮食大量减少,常平司就会开仓卖粮食,重新把发下去的钱收拢回来,等明年百姓回归农业,再低价买粮食,这一来一回,基本上就能够抵消不少朝廷的支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