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夷简纳闷道:“为何?”
“之前不是还没有适应黄河流域的种植吗?说明种植也需要一步步来,虽然从南北朝我们就尝试种植,但直到元明时期才推广,也有一定原因的。”
“你的意思是,你之前说过的本土化适应过程?”
“是的。”
“那应该要怎么做?”
“棉花种子到了以后,送到广州、海南等地进行试种,再进行全路推广,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年时间。”
赵骏想了想道:“广州海南等地本来就是亚热带地区,水量丰富,土地资源肥沃,但只要能在那里试验成功,就说明棉花可以在南方生根发芽,等北方气候回暖到一定程度,慢慢地把棉花由南向北传播。”
“这样会不会挤占农田的种植?”
吕夷简皱起眉头道。
要是棉花在南方广泛种植的话,那对南方的农作物显然会是一种冲击。
因为刚才也说了,如今南方是人口主要聚集区。
而宋朝之所以能够维持统治,就是南方产生了占城稻农业革命,让南方的粮食产量巨额暴增,从而南粮北输,通过运河送到汴梁,再运到河北与陕西去。
要是棉花在南方广泛推广的话,吕夷简担心会造成棉花挤占农田种植,从而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。
赵骏毫不犹豫地道:“会,从南宋开始,一直到明朝中后期,南方江浙地区是主要产粮区,那里素有苏常熟,天下足的说法。由于明朝朝廷被忽悠得禁海,南方士绅却暗地里出海做生意,他们就需要经济作物,比如桑、麻、绵来制作丝绸、麻布以及棉衣对外销售。就大量用农田改桑麻绵田,以产生经济效应,造成全国性粮食短缺,也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伏笔。”
“那你还在南方推广?”
吕夷简不解道。
赵骏看着他说道:“你难道会因为吃饭吃得太饱撑死而放弃吃饭吗?粮食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大地主阶级囤积粮食,以达到低买高卖的目的。并不是说宋朝缺粮,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,或者生产力继续提升,让粮食产量高额增长,一部分农田变为棉花田也是合理的事情。”
“但现在生产力并没有提升,大地主囤积粮食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该怎么办?”
吕夷简皱起眉头。
“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种植,实验成功之后,在不允许农田改棉花田的情况下大幅度推广就行。”
赵骏说道:“棉花不是很挑地,又不像水稻那样需要用水田持续保持水量。山坡野地,只要常浇水,保持日照就能产棉花。以后生产力上来,粮食种类丰富,不缺粮食,也不是不能多种经济作物。”
“原来如此。”
吕夷简想了想,就扭过头对王曾说道:“广东路转运使曾麟好像是你的门生吧。”
王曾微点下颌道:“天禧元年,我被王钦若陷害,罢为礼部侍郎,当年主持了会试,他确实是被我钦点的三甲进士,一晃竟都已经二十年过去了。”
“老王,那这事就交给你了。”
赵骏说道。
王曾白了眼吕夷简,得,又加了份差事。
赵祯有子与元丰改制
商议了棉花种植先在岭南海南等地试点推广之后,大家又继续进行今天的政务处理。
目前大宋整体改革还是没有进行,不过由于明年赵骏打算进行一定范围的官制改革,所以眼下官场上还是有了不少的变化。
首先是多了一些新部门,其次是官场上已经传出了风声,说明年一些部门要进行分组重建。
在新部门上,统计司、火器司、创造局、交子部、地质部等几个部门已经组建得差不多,特别是统计司以及火器司,都已经运作了起来。
创造局按照赵骏的本意其实是希望能成为科学研究院,集合各方面人才,进行科研发展。
不过目前来看难度还是比较大,估计得几百年后才能成为科学院。
现在就权当知识产权局。
报纸已经在汴梁各地刊登了鼓励发明创造的新闻,只要发明创造有利,那么就能够得到创造局的奖励。
一时间大宋的发明家们闻风而动,纷纷开始了发明创造活动。
高纯度的火药出现之后,火器司开始将新火药用于原来发明的火器当中,威力成倍提升。
吕夷简等宰相也视察过火器司,对火药造成的巨大威力表示非常满意,成批量的手榴弹正在制造。
地质部也已经组建,上百名官员成立了左右二曹六案。
左曹主要负责地质勘探,有资料储存案,矿产探勘案以及矿石研究案。右曹负责环境保护,主要是水文地质案、工程地质案以及环境地质调查案。
别看在古代提环境保护显得很愚蠢,实际上赵匡胤和赵光义时期,就对黄河上游开展过环境保护,种植树木想减缓黄河泛滥。
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环境保护都很有必要。
特别是即将三易回河的时候。
地质部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沿河调查黄河的情况,一边继续赵匡胤赵光义时代的政策在黄河上游种植树木,一边调查下游泛滥成灾的可能。
这样是为了做好治理准备,以避免十二年后黄河改道的事情发生。
除此之外,地质局也已经开始组织船队和人员,出海寻找美洲的计划进入了筹备阶段,预计两三年后就能出发。
交子部就不用多说,大概也是明年开始,在全国主要商业城市开始推广交子业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