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在数学演绎当中,推导的过程占比分比正确的答案更高。要是数学考试只写答案,最多给你两分。所以中国古代数学,就只有题目和答案,缺少了中间证明环节。”
“这严重造成了数学体系的重大缺失,并且不止是数学,物理和化学我们古代也缺乏探究精神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,别人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是个常识。但他却能想到,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?进而发现了地球引力,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。”
“因此总结来说,我们的古代数学体系要想完善,数学家们就一定要有探究这个公式为什么成立的探究精神。把数学这个基础打好,根基打牢,才有可能延伸出物理和化学,奠定工业革命的基础。”
中国古代的数学、物理、化学水平其实一直都不低,数学领域上刘徽和祖冲之的成就同时期的西方人拍马都赶不上。
物理方面的天文学,东汉的天文学家刘洪完美地运算出了一归年的时间,还有力学的滑轮、杠杆、车床、水力设施非常齐全,就连载人航空火箭第一人都是明朝的陶成道,至今月球表面的“万户山”都是为了纪念陶成道命名。
化学更不用说了,火药、石油、制铜、朱砂、炼钢、冶铁等等,在宋代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中多有记载。
那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远比西方领先的情况下发展不出工业革命呢?
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认为,这是中西双方对待科技的差异体现,最典型的就是西方以实验科学法为主,东方则是以实用价值为主。
比如看到一个苹果落地,牛顿会联想到万有引力。而别人则只会看到一个苹果,然后上去捡起来吃掉。
这种说好听点是实用主义,说难听点就是缺乏理论探究。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在地上,却不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。这对于科学研究是个重要的缺陷,因为科学本身就需要去探索。
所以赵骏认为,如果认可林毅夫的观点,那么在科学体系上,中国古代就很难形成。
而且林毅夫的观点也是正确的,中国古代的科学确实只有开始和结尾,严重缺乏中间的推导证明过程,这样残缺不完整的体系,很难把工业建立起来。
自然资源的缺少
“老头子,吃饭了。”
“快回来吧。”
“饭菜都要凉了。”
“好嘞。”
“赵老师,我们先回家吃饭了,您先坐着。”
“我们吃完饭再过来和您聊天。”
就在赵骏说完了工业化所需要的科学体系之后,赵祯算了一下时间,就决定休息一轮。
他向远处王守忠招招手,王守忠会意,安排老妈子们在远处呼喊。
当下吕夷简王曾等人就借口要回家吃饭。
这也是他们听完课后回去开会消化内容的一种方式。
赵骏浑然不知,还笑着和他们打招呼。
“好好好,您老慢走。”
“没事,我先晒晒太阳,晚点我也回去睡了。”
“那好的,咱们待会再聊。”
送走了这帮老头,赵骏就躺在椅子上继续晒着太阳,找范仲淹要了杯水喝。
此刻他就坐在观稼殿外的院子里,旁边有农田和篱笆。
今天的汴梁吹着清风,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洒下来,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,浸入心脾。
大山里的空气,就是好!
赵祯他们回到了观稼殿里面,人到齐后,王随就急道:“官家,这化肥竟能让亩产翻倍!”
“是啊,若我大宋粮食能够翻一番,何愁不能天下安宁,四海平升?”
“看赵骏那意思,他似乎懂得怎么制作化肥?”
“到时候再问问他。”
赵祯说道:“你们觉得这数学如何?听赵骏的意思,数学乃是科学之基,而科学才能引起工业革命,极大提升国力。”
“官家,臣以为数学不仅是科学之基,还是国民之基。”
颇有经济头脑的盛度说道:“大宋算术一道并不普及,很多百姓只会十以内的加减,更别说乘除。除了饱读诗书的读书人以外,也就商贾可能去学。这就造成了民间因算术匮乏,多有民伤的事情。”
“我记得当年通判济州的时候遇到过一桩案子,鲁桥粮商周显联合镇子里的几个读书人,在收粮食的时候作假账本,通过极为繁复的记账方式,偷了很多百姓的米麦。”
王曾想起了当年的一件往事,说道:“百姓遇到丰年,就想着卖一些粮食换钱,购置其它物件。他们不懂算术,往往会去请教读书人,读书人联合商人,故意减算漏算,将原本能卖1贯的粮食变成900文甚至800文700文,严重伤了民生。”
这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与资本家联合一起坑害普通百姓的案例,百姓可能懂一些掰手指之类的加减法,但比较复杂的乘除法就算不过来了,往往就会去请教懂算术的读书人,遇到不良的读书人就会与资本家一起忽悠百姓。
而这样的案例在古代比比皆是,就是因为数学在古代并没有作为普及教育展开。
唐宋时期寒门知识分子崛起,但也仅仅只是崛起,跟芸芸众生比起来,读书人的比例依旧是小数目。
一直到咱们新中国的扫盲运动,识字率才高了起来。
而且这还是识字。
数学在古代本来就只是小众项目,唐朝好歹有个明算科,会录取一些研究数学的人才当官。可到了宋代就取消了数学考试内容,专门研究数学的人就少了许多。
只不过因为宋代比较重视工商业,自主去钻研加减乘除之类基础数学的人非常多。
但一般也就是一些读书人和商人,普通百姓耕作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,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,更别说还有那闲工夫去读书算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