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5节(2/2)

“许多门道,外行人俱是不知的,很容易被他们糊弄住!”李潼说话间,往常岁宁身边一站,自荐道:“我别的本领没有,但生在宣州养在宣州,这些年也没少和那些大商号打交道,帮常妹妹把个关,出出主意还是足够的!”

摇金一时无言,女郎这话倒是不假。

她们大长公主府上自然养不出一无是处的女郎,各人所擅不同,她家女郎看似性子跳脱,但治家理账是一把好手,这两年也已能试着独当一面同宣州各大商户斡旋。

但殿下也说了,女郎向下经历不足,缺少一些向下的磨练。

女郎在去往荥阳的路上,“成为灾民”的事迹已传回了府中,摇金只觉自家殿下所言果然在理,女郎看得破那些锦衣商贾的把戏,却看不穿那些淳朴可怜的灾民。

而现如今放眼江都之地,需要重建的不单是秩序,更有人性,于女郎而言,倒也的确是个历练的圣地。

见常岁宁也帮着李潼说话,很不吝于表达对李潼的需要,摇金便有些动摇。

常岁宁当然愿意帮李潼阿姊——试想一下,日后她若再想开口向大长公主借钱,有李潼阿姊这条桥梁在此,岂不方便得多?

摇金唯有无奈道:“先待婢子回到宣州之后,向殿下请示一番再说。”

横竖江都与宣州相隔也不算远,几日路程而已,殿下若不同意,她再来抓人不迟。

几人在厅中说着话,很快,特意整理了仪容的王长史也来拜见。

不同于其他官员,长史身为刺史府佐官,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刺史的意旨。王长史想着,自家刺史大人年轻气盛,不擅长倒贴讨好这种事,那便放着他来。

王长史做好了倒贴的准备,却发觉宣安大长公主府上来人同他家刺史大人相处甚是融洽,一问才知,双方早有交集,只是不便于外人道也。

紧接着,王长史又知晓了李潼的身份,便更是大喜,于内心暗暗牟足了劲儿,决心要使出浑身解数招待好这位金山女郎。

让人送了摇金暂时去歇息后,王长史陪着常岁宁往书房去,路上,常岁宁忽然想到一件事:“说来,长史是不是漏掉了一件事……长史是否还需代圣人考问于我?”

历来,大盛凡任刺史之职者,皆需经天子亲自考问,通过者方可领职上任。

常岁宁情况特殊,未及入京,按说便该由长史来代替完成此事。

王长史恍然一拍额头,是啊,按说刺史大人还需要通过考问之后,他才能交付公务的。

可昨日这位刺史大人上来便大肆料理起了公务,根本没给人反应的机会,昨日在场的官员们也没人敢吭声。

此时说起此事,王长史失笑摇头:“不考也罢,您又何须下官来考呢。”

“可长史总要给朝廷答复的——”

“这个简单……”王长史很上道,小声道:“回头下官都给您记个甲上最优,让人送回京师便是……”

常岁宁满意点头:“那便辛苦长史了。”

王长史客气了一番后,斟酌着问:“说来,下官倒十分好奇,大人这般熟悉地方事务,又兼此一身治下之能……不知俱是从何处习来的?”

“这些么……大多是同老师学来的。”常岁宁随口道。

老师啊。

王长史会意点头:“是,乔祭酒如今虽居祭酒之职,但曾也是先太子殿下麾下第一谋士,又是状元出身……说来,如今倒是屈才了。”

“倒也不算屈才。”常岁宁与他随口闲扯着:“横竖祭酒也只是他的副业,主业是钓鱼来着。”

王长史拈须笑起来,点头称是,但内心仍是对乔祭酒刮目相看,有些人看起来不声不响,却偷摸教出了这样出色的学生来,实在叫人意外。

是夜,同常岁宁长谈罢半日的王长史,感触更深几许,不禁提笔给太傅写信。

信的前半部分表达了对刺史大人的惊艳之情,后半部分则大肆称赞乔央,再三惊叹“乔祭酒教导过分有方”。

在信上大肆抒发罢,王长史才得以心情愉悦地宽衣睡下。

……

接下来数日,即将归京的肖旻大军之中,就“谁走谁留”一事上,出现了一些分歧。

若无明主,我为明主

圣旨言明,要留下八万大军随常岁宁抗倭。

底下的兵士们,自然没有选择去留的权力,只需奉行军令安排即可。

这些分歧,便出现在稍有些话语权的将领与大教头们之间。

这分歧的源头,来自于大家普遍怀揣着同一种念头——既然总要有人留下,为什么不能是我呢?

想要追随宁远将军建功立业,的确是一方面,炙手可热而又爱惜部下的将星人物,谁不想追随?

当然,崇敬之心只是前提,而非全部,是,他们此番是要归京去,但归京之后呢,难道就能躺下享福了吗?不,还是要打仗的,只是换个战场而已。

既然横竖都要打仗,与其去面对过于未知的陌生前路,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留在江都,跟随尚无败绩的宁远将军呢?

这分歧的出现,是乃崇敬之心与利弊权衡的双重作用使然。

起初,大家顾惜颜面,手段尚且停留在“众所皆知,抗倭之战尤为凶险,还是让我留下罢”诸如此类的自告奋勇、身先士卒的彰显美好品质的层面之上——

但很快大家便发现,没人吃这一套,你敢自告奋勇,我便视死如归,你情真意切“谦让”回京的机会,我直接掏出写好的遗书,含泪托你务必转交给我那身在京师的老母亲——

如此久久“谦让”不下,大家逐渐演不下去了。

暗斗开始转化为明争,眼看此事便要被敲定下来,众人心急如焚之下,只能找到了肖旻面前。

肖旻的大帐中,此刻聚集着一堆武将和教头,有人说自己无父无母无牵挂,最适合留下打倭军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