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6节(2/2)

而倘若他面对七万玄策军,即不战而逃,必成天下人笑柄。

且在徐正业看来,纵是对上玄策军,输赢如何,尚不一定。

据他所知,此次率领玄策军的是李献,徐正业对此人并不熟悉,对其领军能力暂时持保留态度,但可以肯定的是,此人定然比不上崔璟。

而洛阳城中多士族,与他一直暗中有所联络,必要时可与他里应外合行事……

故,眼下之计,当是先迅速攻下汴州,以汴州作为营地,再定计取洛阳!

徐正业踏上船板,猩红披风随风鼓动。

于水路之上行两日,徐正业得到自洛阳城传来的密信,道是李献并无动兵赶往汴州的打算,目前来看,其人意在固守洛阳。

徐正业笑了一声:“看来是个瞻前顾后的鼠辈!”

也有幕僚出言取笑:“这位韩国公,莫非也是李逸之流?”

“我不管他有无能耐,究竟是何居心——”徐正业看向前方,眼底皆是势在必得之色:“他既不来,那我便先行收下汴州了。”

一排排战船于水面之上缓行往前,犹如刀剑劈开一条条水道,一面面“徐”字战旗随风招展,气势浩荡。

……

“……不来?!”

汴州刺史胡粼,闻得自洛阳传回的说法,一时面色发白。

徐正业已率大军上了汴水,正朝汴州攻来!

那位李献李大将军,却不愿意派兵前来支援汴州,理由是,他们奉旨紧守洛阳,为保洛阳万无一失,战况未明之下,暂时不可擅离。

这个说法,固然不算有错。

洛阳城中据闻有徐正业的内应,形势莫测,不可大意。

可洛阳城贵不可失,难道他们汴州就不值一提吗?

他们的士兵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人命,他们城中的百姓也是大盛的百姓!

听得底下的官员们愤怒难当,胡粼抬手,制止了他们再说下去。

此刻多说无益。

“京师来的姓李的大人,果然瞧不上俺们小小汴州!”

“不来便不来,真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了!”有武将站起身来,红着眼睛恼恨道:“没有他们,老子照样守得住汴州!”

“走,随俺点兵杀敌去!”

看着下属们气冲冲地离去,胡粼攥着拳闭了闭眼睛,片刻,压下心底悲怒与不甘。

圣命让他们“死”守汴州,即为天子令,臣子自当遵从!

片刻后,胡粼也起身,立即也令人为自己披甲佩剑。

他将要带人出刺史府时,忽闻身后传来女童的哭喊声。

“阿爹,阿爹要去哪里!”

胡粼立时顿下脚步,这是他最小的女儿,也最得他疼爱,他每日再忙,也总要去抱一抱她。

但此刻他甚至未敢回头去看。

他怕一旦回头,那口气便会散掉垮下,让他再无勇气出此门,从而变成一个抗旨的逃兵。

“七妹不怕,阿爹很快会回来的……”

胡粼的长女追过来,抱住了哭闹的妹妹,轻声宽慰。

然而她看向父亲的背影,眼中却已蓄满了惶恐不安的泪水,死死咬着唇不敢落下。

胡粼压下眼角泪光,决然跨过门槛,上马离去。

……

“不肯出兵?”

常岁宁微皱眉,眼中闪过李献少年时的模样,她试图从回忆中得出有关李献的印象,但实在太少。

从前二人虽是表兄妹,但接触并不多。

不过她可以肯定的是,此人绝非李逸之辈。

值此关头,明后也不会将洛阳的安危交到无用之人手中。

既非胆怯无用之辈,此时不肯出兵援汴州,那便是居心叵测了。

“是,汴州之事,据说此人是借口要等大都督前来,或是等圣人示下……”元祥提到大都督三字,此刻眼底也尽是忧色。

至此,他们已经可以断定,大都督是在赶来洛阳的途中遭遇意外了。

至于具体是什么意外,现下还不可断定,但是一想到最坏的结果,元祥便觉喘不过气来,心中是前所未有的恐慌和不安。

大都督若是平安,按说会传信给他的……

“行军在外,他此刻既为主帅,则有便宜之权,若事事请示圣人,还要他作何。”常岁宁的语气冷了冷:“他这是想在后稳做渔翁,拿汴州的血,来给自己争一个万无一失的胜算。”